一钵江南万户春,入廛须是住山人。朱门岂有嫌支遁,白社何妨狎许询。
易见乡关他日梦,难辞师友此时身。秋风返棹经庐岳,为嘱同门且耐贫。
因僧乞食下彭湖,试问陶公忆我无。去岁绿杨仍在目,今朝黄鸟已频呼。
晴烟客棹诗能苦,春雨官斋酒再沽。独有白头人怅望,深山何处望双凫。
柳条初发送寒原,更有怀人欲并论。千里布帆愁锦水,一池荷叶忆篁村。
马卿有意先为客,杯渡无心自到门。珍重封题随雁去,无穷春色趁王孙。
别去闽城未一年,秋风忽报返湖船。正疑人重烟霞僻,却似天留水石缘。
云里峡桥仍古路,雪中金井迸新泉。坐逢谢守为予道,近欲移茆五老边。
脱却黄冠著锦斓,还丹误服得童颜。真人未必居蓬岛,药草终须到雪山。
剩有君臣绍洞上,更无文字到人间。才华洗尽看南斗,莫学黄龙在泐潭。
生涯且向涂中去,寒铎还从山上来。布袋展开惭白汗,芒鞋踏倒笑青苔。
冲将苦雾行荒草,又带斜阳归雾台。无限风流犹未厌,满船珠玉待人回。
春游老觉步行难,弟子肩舆过远山。石壁旧坡须数转,野田新屋只三间。
犊窥僧背常偷菜,犬逐人行先到关。自是大家新岁聚,一年唯有此时閒。
老病况兼春夜寒,山堂寂寂佛灯残。非无厚絮嫌衣重,却有多人任意难。
心憩久安身世幻,愿深不作有无观。摇摇壁上交珠网,法界原来在此间。
剩水残山又到春,龙钟双袖不知贫。久膺道法惭无状,岂外形骸欲认真。
杨柳含烟初送暖,山花照日见行尘。相逢但道予犹健,潦倒林泉信此身。
父老传闻雷打雪,果然四十日春霖。江连野岸鱼龙出,树锁寒烟虎豹深。
田圃预忧新夏旱,经橱先受绿莓侵。人间欣厌应难免,未必皇天无此心。
秋草萋萋送别频,宾鸿应识宦游人。一官到处青山在,万里回看白社贫。
筇竹高低逢玉案,滇人老幼候云津。暂劳佐郡威蛮服,会见泥金凤诏新。
瑟瑟西风梧叶疏,讼庭鹤唳夜灯初。一帘秋月还霄汉,十卷楞严对梵书。
敛目欲寻相见处,閒心几失朗吟馀。年年此日霜天迥,雁影长空知有无。
千里香花今日事,一林松韵昔时人。名题华藏还从本,石镌如来信有因。
月满峰头閒布衲,雪沉川上忆纶巾。山钟夜夜寒风度,吹向星岩入梦真。
归帆一过石门寒,空谷难留久客欢。丹峤共怜孤雁影,金崎谁待夕阳残。
渊明自有田园乐,惠远焉知世界宽。白社若询山衲信,为言牛火正盘桓。
閒似青山忙似城,若为离合倍关情。东风欲送石门影,椒雨仍留屐齿声。
云掩春灯山路寂,浪高官舫夜江明。此心久已成相见,魂梦何劳两地生。
李贺(约公元791年-约817年),字长吉,汉族,唐代河南福昌(今河南洛阳宜阳县)人,家居福昌昌谷,后世称李昌谷,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。有“诗鬼”之称,是与“诗圣”杜甫、“诗仙”李白、“诗佛”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。著有《昌谷集》。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,与李白、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。有“‘太白仙才,长吉鬼才’之说。李贺是继屈原、李白之后,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。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,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,元和八年(813年)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,27岁英年早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