廿年人事不堪论,把臂犹怜意气存。且尽金山深夜话,欲招宋玉一春魂。
河山万里谁同调,雨雪千峰自闭门。身世悠悠成旷劫,每因芳草念王孙。
双髻真风在及门,十年铃铎报师恩。名山我遂失良友,先席谁堪托后昆。
林白鸟哀深院寂,香残云暗几僧存。洪波自古撼冥壑,入水长人岂易论。
有子传灯心已安,莲华台上足盘桓。玉渊步月溪声旧,锦石登山屐齿乾。
放老岂虞调众拙,避人宁计买山难。讣音正值移茅日,忆昔嗟今眉欲攒。
鸾溪一住已三年,衰病无心作俗缘。见说乡关人尽望,其如云水意犹牵。
白头生计应无别,青鬓仪型莫放颠。若问老僧高卧处,紫霄峰下绿畴边。
老病辄闻衰世事,无缘空抱古人心。闭门风静看花影,倚树日迟听鸟音。
三径久荒迟贵客,五陵夐绝托瑶琴。溪山莫笑无陶酿,也有清谈到夕阴。
生来业运满应除,幸托龙天得退居。庐岳故丘曾有约,金轮祖席且从虚。
黄花晚节凌霜早,白竹新锄数亩馀。自此幽栖少邻并,清谈无客或观书。
曾向清溪读梵书,老来还傍草堂虚。窗前绿竹已成荫,屋后青山又举锄。
爱树不妨啼鸟换,避喧宁畏远人居。往还自此无拘束,仄径随身月上初。
厌事久思云外室,爱身仍托寺边身。鼓钟梦里惊如昨,眠食时来得任真。
闻道郡城多斥堠,焉知溪上有閒人。投閒若更受閒累,到老何年是了因。
终年寒涕只垂垂,已分违时老更痴。茅屋近溪云占尽,山堂依树月来迟。
高峰不入澄湖影,病鹤长栖绝壑枝。寄语世人休笑杀,春花秋叶两相期。
古今浩浩足商量,谁转西飙山叶黄。万里干戈江色动,一林松竹鸟声凉。
山头野鹿如无事,树里人家似著忙。探幽戴日忘劳捍,浃汗如珠归路长。
阅世几埋孤鹤影,含情时复向人前。钟期既死琴何用,黄石难留书已传。
云隐一峰星汉外,天摇双镜夕阳边。水声深处多岐路,莫逐樵夫入远烟。
到处相逢说入廛,不因多病不知年。门庭施设儿孙事,老大生涯水石边。
天下何人能稳坐,山中无事但高眠。无穷岁月从今日,修短安危总听天。
寂寞湖山秋气清,欃枪日夜少人行。野僧不识川原事,父老新传郡县名。
丹岫人归无信息,白门书去稍关情。閒心亦有閒今古,历数兴衰感慨生。
一山深又一山深,郢客无端未许寻。尝因衰世近名事,益见前贤远害心。
俯仰白云空万里,周遭黄叶自长林。日来渐得眠中趣,不信灵山直到今。
相寻寂寞古人高,取次多年误汝曹。大刹尽为豺窟穴,一丘犹是我蓬蒿。
柳溪地阔宜桃李,鹤岭山深足羽毛。万顷湖光閒自得,笑看人世日劳劳。
李峤(644~713) ,唐代诗人。字巨山。赵州赞皇(今属河北)人。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。他前与王勃、杨炯相接,又和杜审言、崔融、苏味道并称“文章四友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