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知己之私书,谓其自隐于齐年。彼云云者,使或人亦指以诡秘之迹,夫孰曰不然。
事君有义,本无党偏。当熙宁侧席以求贤,惜公之所芘赖,求诸人而不求诸天也。
公以四□,近事三朝。绝识岩峣,心画以昭。帖出于近世抚臣之家,又得以记先友于尝僚也。
观水以心,本于知者之乐。取射以艺,譬诸巧者之中。
时虽后先之不同,意或迭取而互用。句葩体庄,字谨心纵。
是曰仁祖太平之词人,遗帖之存,固宜后世之知所重也。
浓如夏木森葱茜,淡若秋波横组练。端方亭亭复妍婉,有肉不俗骨不软。
情真字楷意萧散,如在竹宫乐閒燕。九光玉籍观文殿,字曰冲卿谥正宪。
云涛稽天,睨而陆之。神龙在渊,颔而触之。一世谝谝,稚而畜之。
节坚气全,墨卿卜之。淳古简严,芝繇仆之。劲直不然,䖃鲊目之。
德量维昔该乾坤,艺成而下道乃尊。堂堂魏公古大臣,劫火同燬灵光存。
直躬致主无间言,馀事翰墨何足论。百年剑佩纷如云,不于其书于其人。
公以好古兼博识,固宜著声于翰墨。予观此帖,实在京师之定力,是时盖初扫元祐之迹。
使其不为三子之累,则后日之笔当不至于轻掷也。
猗龙眠,本书仙。工而妍,画亦然。醉之趣,醒不传。题此诗,比逃禅。
桑柘之利被天下,而不足以芘一女。鬓蓬手筥,而身不缕。
云织雾组,便疏曲户。世之类此者,又何可胜数。
是将谁尤,曰本是务。彼弃我取,维终以无窭。
宝晋大字之刻,尝同公游。必嗜好之素同,故忘情乎寻壑之与经丘。
予尝陋贞观慰问之不收。得此帖于乡,考百年之风流。
识者文曰:此吾宋之邵苏州也。
无尽之学,出入孔释。故其笔法倜傥斜直,于跌宕中时入绳墨。
亦犹即绍圣以侮元祐之正,用大观以反崇宁之谲。
凡是心之所蕴,已毕寓于声画。虽曰自盖,断犹可识。
使其知根荄之物则,而推以芟葛藤之蒙阒。如是帖者,亦可以为传世之名迹矣。
太平宰相张天觉,草圣之神何卓荦。几年嘉禾识奇作,馀事犹令墨池涸。
仙源三月桃雨落,云黑洞深风色恶。梦回满纸字如昨,唤起龙蛇见头角。
豫章之东湖,有公之居。西山荐图,咮凤滴蜍。伊波之馀,而无以昌其书。
呜呼。
书名之行,始于东夷。归而范模,则有馀师。中兴几人,存此绝技。
太平之风,尚想渐被。
黄霸为相,功名减于治郡。尺或不足,而有馀于寸。
文翰声迹,百年一瞬。遗帖得于其家,殆亦足以传信。
李峤(644~713) ,唐代诗人。字巨山。赵州赞皇(今属河北)人。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。他前与王勃、杨炯相接,又和杜审言、崔融、苏味道并称“文章四友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