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暖临分带,羞调已碎琴。当时情竭为知音。憔悴青山何况旧罗襟。
黄月如冰冷,银杯借泪深。少年影事总销沉。只有微波来去到而今。
浅酌吟香,单衣却烛,画栏同凭。虚帘捲起,月上一庭花影。
问何时、羽衣舞残,玉楼远忆人闲冷。恁无端叶底,新霜不管,井梧飘尽。
苔润。寻芳径。便凉收翠扇,暖馀金鼎。含情写怨,误了弄潮音信。
正阁中、秋梦不成,亸鬟海棠花下等。傍妆台、镜子团栾,天涯归未稳。
拂拭琴丝,徘徊镜槛,与花俱老。单衫泥酒,片月入侬怀抱。
向空梁、数残漏声,故心待寄绵绵道。者风吹笑语,望中还是,天涯芳草。
春杳。家山好。剩晚唱樵歌,倦云淼淼。知音不见,枉忆旗亭年少。
似行人、攀折去时,断肠柳外迷晚照。恁荒凉、目送遥鸿,又说飞难到。
琐窗朱户寻消息,明蟾与花俱瘦。病榻玄谈,柔乡影事,曾付青春消受。
微波似旧。问前度通辞,个侬知否。老却夫容,晚鸳独自恋珍偶。
轻飔罢吹暗牖。曲终人乍去,离绪拖逗。远水长东,残云渐暝,笛里情浓如酒。
闲吟醉后。只烟外迷离,故园杨柳。便不相思,队欢何处有。
丛兰如病欹新箭,更比秋人消瘦。絮梦蛩凉,坠愁蛾倦,昨夜雨僝云僽。
单寒渐逗。好寄语天涯,素心相守。蜡泪乾时,相思付与暗中彀。
檐风吹送断溜。奈啼信如潮,枕痕非旧。小簟才辞,轻衾欲暖,又是去年时候。
酸辛咽透。只老我离骚,初心终负。月到中秋,听邻家泥酒。
吐云华月,便坠作、镜中娇面。正玉树烟迷,香兰雾细,赚得柔情似茧。
素扇携来团栾影,有几日、轻凉相见。思浅绿酒波,低红灯穗,尽容留恋。
听遍。晚楼倚笛,不胜凄怨。但婉娈清歌,碧天如水,一片梁尘在眼。
宝瑟比人,春华同笑,芳景怕成秋苑。还只恐,后夜风风雨雨,画帘愁捲。
花镂宝蕊。酒蘸香波,妙艳相思句。卷帘微雨。炉烟里、小坐避人不语。
柔馨澹泞,在几曲银屏深处。清夜游、微步珊珊,散满车尘路。
我亦凤城小住。好沾兰染麝,姚冶游侣。分囊传帕,都销冷,但有暖心一缕。
秋情未暮。更缭绕、月魂疑雾。襟袖寒、携向天涯留,旧恨如许。
昨夜酒阑人未见,玉郎从此天涯。清秋倦客正思家。
十年影事,回首梦京华。
不分车前重握手,柔肠结了还加。啼痕欲写脸边霞。
无言强忍,怕染路旁花。
大江流日夜,空亭浪卷,千里起悲心。问花花不语,几度轻寒,恁处好登临。
春幡颤袅,怜旧时、人面难寻。浑不似、故山颜色,莺燕共沉吟。
销沉。六朝裙屐,百战旌旗,付渔樵高枕。何处有、藏鸦细柳,系马平林。
钓矶我亦垂纶手,看断云、飞过荒浔。天未暮,帘前只是阴阴。
瑶流自碧。便作就、可怜如许秋色,只是烟笼水冷,后庭歌歇。
帘波澹处留人影,袅西风、数声长笛。彩旗船舫,华灯鼓吹,无复消息。
念旧事,沉吟省识。问曾照当年,惟有明月。拾翠汀洲,密意总成萧瑟。
秦淮万古多情水,奈而今、秋燕如客。望中何限,斜阳衰草,大江南北。
高柳无丝,幺荷非镜,赚得春人都老。坐断斜阳,梦回行雨,残英有枝空绕。
凝望眼江波渺。离尊那堪倒。
浑闲了。恁妆台、入时梳裹,听杜宇、帘捲总成独笑。
风雨满天涯,奈而今、眉黛慵扫。怕损鱼鳞寄音书,流宕难到。
问楼头月色,后夜隔花凉照。
罗云愁薄,绪风催暮,烛照擎杯酒浅。绛河淼淼向人垂,是别泪经年流满。
江湖节序,暌离心事,忍记星期近远。寻常行路更何人,问可有軿车相见。
看舞榆低,丝杨绾,争忍良辰抛掷。无端敲竹雨,响空阶疑是,故人双屐。
枕湿炉寒,杯空剑锈,吹鬓东风欺客。劳劳亭前路,便伤心不似,少年时节。
者人远多忘,书催难好,付渠怜惜。
泥涂遥望极。望中见、山外天空阔。怕说与、莺儿巧啭,蝶子轻翻,待相逢、翠帏将息。
暖到双罗袖,曾记得、牵萝颜色。更长笛、谁吹彻。梅瓣都坠,容易缃英收拾。
脆圆几时荐席。
奈枕常敧,裘常拥,愁病桃花时节。红芳原不改,过萧萧风雨,暗锁颜色。
燕姹莺娇,梨昏柳暝,哀乐何曾忘得。惊心长亭路,但春泥没马,要留车辙。
便山欲化云,絮都成泪,怨离伤别。
年年挑菜日。怕多露、门外青芜湿。有几许、瑶琴馀恨,渌酒馀欢,到而今、总成追忆。
更与吹横玉,还弄彻、落梅凄切。正迢递、斜阳驿。嘶骑遥驻,人在江城天末。
倚楼忍听几叠。
青山日日流莺语。啼得春来春又去。好云不似故乡多,行雨依然相送处。
楼台金粉江南路。欲寄相思无处所。清明雾里湿梨花,寒食烟中迷柳絮。
李贺(约公元791年-约817年),字长吉,汉族,唐代河南福昌(今河南洛阳宜阳县)人,家居福昌昌谷,后世称李昌谷,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。有“诗鬼”之称,是与“诗圣”杜甫、“诗仙”李白、“诗佛”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。著有《昌谷集》。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,与李白、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。有“‘太白仙才,长吉鬼才’之说。李贺是继屈原、李白之后,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。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,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,元和八年(813年)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,27岁英年早逝。
范仲淹(989-1052年),字希文,汉族,北宋著名的政治家、思想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,世称“范文正公”。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,写有著名的《岳阳楼记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