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郭缅宏敞,南州转纡憩。绿华派殷荫,丹菂蔓茜离。
平畴散穜稑,古壁依薜荔。轮鞅渐以违,丛嚣得深避。
高朋集燕坐,肴尊荐嘉惠。妙响谐逸兴,微言祈玄秘。
瞑生烟栋寒,翠浥雨山细。虽无丝与竹,灵籁自歆媚。
日暮薄言旋,驰情动幽慨。
荏苒年华三十一,求友青山可谁匹。独从深径卧烟霞,更向东皋采苓术。
忆昔献赋入金门,阊阖掀扬五云出。海内英髦冠盖重,君名已觉三冬日。
萧寺怀居病即栖,声迹相怜不相昵。愧予久抱青萝疴,闻君遂有棠陵逸。
岂翼炎方重一过,杯酒相欣席还膝。粤秀山高碧汉遥,尉陀台上苍林密。
醉骑黄鹄望三山,笑指冯夷窅幽室。须臾夕景宿岩端,欲驻西乌苦无术。
尊空人去怅独归,斗柄钭河月离毕。
三衢山中棠欲丛,主人自号棠陵翁。才名已入承明第,鲍谢诗词清更丽。
东南逸士多好贤,满种棠花开绮轩。主人早慕赤松子,归来直向鸣珂里。
春风草色绿如茵,花下小车来正频。燕子双飞莺语滑,浥露含晞竞妍发。
东华红软多更嫣,爱尔孤芳是岁年。
君不见棠陵子,湖南一日拂衣去,走向山中种棠树。
虬柯兽石捍重关,玄雾苍烟杳何许。徵书昨日下岩搜,猿鹤山灵尽仓遽。
一枕华峰梦不成,恨望青山别云侣。君不见版岩物色来图中,大泽羊裘更深遇。
才高未许沦幽荒,造物亦忌非其处。
河洛锁烟霏,腥膻遍区域。海岳汤昏割,午会厄百六。
建邺萃真皇,中原更恢复。治协华胥邦,诗咏唐豳俗。
吴江隐奇踪,寿考仍相续。一朝异事传,四国欣所欲。
花源迷故津,菊水沦幽独。更老名汉庭,于君见贞笃。
积善理所宜,仁风亦孚育。缅怀未登堂,见君已凝目。
乃知德故寿,亦有名与禄。琼瑶叠嘉珍,展卷心自肃。
眷言荣素心,神歆媚馨福。
登楼复登楼,楼高回风尘。但见楼前月,不见楼中人。
云山渺吴越,何时还见亲。倚柱月欲落,馀光为慇勤。
长啸激高歌,空山谁与闻。轻风动庭柏,缥缈闻箫笙。
下楼步长廓,月影当阶明。之子还相暌,长思入金陵。
去年忆今夕,叱咜千壶倾。激歌动神鬼,豪气溢斗星。
为乐不再得,离合难重盟。空山为惆怅,黯黯玄云生。
蔡君始作皇华使,万里孤儿辞母去。母儿相对两茫茫,越北燕南隔天地。
秋风慈母倚门时,屈指正是儿归期。文章丹毂充闾闬,污走童妇相嗟咨。
入门拜母母大喜,蔡氏于今有贤子。萱花堂上进霞卮,云母屏前具甘旨。
儿孙参差列成行,乡人争贺驱酒羊。古云和气多致祥,蔡氏之福不可量。
我知蓬阆亦不远,只在君家之内苑。
三月有八日,时俗称上巳。伦子邀我游,访旧脩禊事。
高朋集宴坐,云日亦欣媚。密荫纡前荣,芳葩敞丹塈。
虽无丝与竹,泉涧自清异。雨后山气佳,好风复殷至。
缨组遥相忘,野服得以恣。村居少忌讳,醉醪多所恕。
聊为俚语吟,于君答嘉惠。闻古有高会,兰亭远相怜。
清虚挹林壑,标格凌风烟。逸思启灵秘,俊才复争妍。
遗世良独珍,玄风亦云愆。岂无黄鹄姿,匡时以为贤。
君今际明世,淑德播以宣。暇日集宾从,雅志非管弦。
我欲倚疏峰,为文纪其巅。藐彼羽觞子,徒以能书传。
灵境启玄秘,晶光露磅礴。日月杳倏忽,阴阳互藏宅。
霞扉扃不开,灵源渺深隔。中有蕊珠宫,融瑞冲广漠。
琅玕映丹函,琪树依玄鹤。我爱王子乔,间飞钟维岳。
羽衣侣佺期,服食栖云壑。千载时一来,万物少厉扎。
四海瞻飙轮,相望如饥渴。无为乘赤倩,飞腾恣寥廓。
吾闻天台路,近与赤城邻。玄泉挹沆瀣,灵药多长春。
君归纡杖屦,列仙以为群。一笑逢陈子,乃在桃源滨。
相携入烟萝,燕语自存温。时跨双白鹿,飘举辞埃氛。
玉门铭丹书,碧林撰玄文。罗浮杳天际,何时还见亲。
愿言启真诠,为我哀斯人。
夫君久客旅,吾亦事耕农。穗城一分暌,六载问不通。
讵意珠海浔,野服得相从。世俗纷转更,尚留好颜容。
欣对谢主人,感我一尊同。平潮际芳洲,广树多惠风。
踟踷不能去,于焉托孤衷。
郭生来青萝,过我双鱼居。为我诵所闻,言雅意有馀。
知君勤讲席,后辈多沾濡。著述日云远,所得今何如。
负疴歉相访,遥寄尺素书。村居寡往来,童仆亦荒疏。
不识城南路,借问高人闾。植性本真率,君当恕谬迂。
守拙卧林浒,负疴卧粤涯。忽逢吾使君,邀我上高台。
高台何所有,两祠敞崔嵬。借问达者谁,云是使君开。
元公已邈矣,石斋不重来。千秋仰粤人,孰云吾道乖。
多谢使君嘉,晨风独徘徊。
山居履深僻,感我使君贤。杖屦出江津,良朋亦欣怜。
携我上小舟,相饯灵洲边。使君有好怀,坐我松风筵。
野性本荒谬,礼义亦多愆。感君得宽恕,因之发狂言。
倏言起遐思,令我心烦悁。
林钟动炎飙,我稼怀初熟。驾言上小舟,遥向青萝屋。
高畬喜得雨,田父仰沾足。去岁苦旱饥,赖此庶充腹。
今朝江渡口,仓遽走儿仆。手持故人书,凉荫卧且读。
书中竟何有,历历写衷曲。忆昔为曹郎,出入联镳轴。
讵看岁月周,流光迈淹倏。负疴缅旷莽,朝事不经目。
同时几豪彦,一一忘所录。而我甘耕农,已君居省辖。
伯氏今何如,不审燕与蜀。人生慨萍梗,尘梦纷蕉鹿。
知君重契谊,感意情弥笃。还期理篙楫,拜悟越山麓。
临风寄咏言,于焉致忱曝。
黄鹊恣轻举,乃在楚云间。孤踪杳弗及,此去何时还。
霏霏汉阳树,矗矗江夏山。相望不相即,我心郁以烦。
方干(809—888)字雄飞,号玄英,睦州青溪(今淳安)人。擅长律诗,清润小巧,且多警句。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,同情人民疾苦;有的抒发怀才不遇,求名未遂的感怀。文德元年(888年),方干客死会稽,归葬桐江。门人相与论德,谥曰“玄英先生”,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,编成《方干诗集》传世。《全唐诗》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。宋景佑年间,范仲淹守睦州,绘方干像于严陵祠配享。
李贺(约公元791年-约817年),字长吉,汉族,唐代河南福昌(今河南洛阳宜阳县)人,家居福昌昌谷,后世称李昌谷,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。有“诗鬼”之称,是与“诗圣”杜甫、“诗仙”李白、“诗佛”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。著有《昌谷集》。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,与李白、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。有“‘太白仙才,长吉鬼才’之说。李贺是继屈原、李白之后,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。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,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,元和八年(813年)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,27岁英年早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