荷老难擎露,水清偏见鱼。好磨青玉觜,一饱更何如。
乌帽风前落,黄花雨后香。渊明三径里,明日共壶觞。
诗骨秋来瘦,山花日暮香。殷勤一樽酒,相与慰荒凉。
修径白云幽,山空明月秋。长松高百尺,明月袭衣裘。
鹤发兮倚闾,山空兮夕晖。白云兮髣髴,游子兮其归。
游子归心切,慈亲望眼空。白云千里意,瘦策倚秋风。
睡足白云窝,行吟青草坡。夕辉流月屐,空翠湿烟蓑。
偶随芳草踏斜晖,石径云深翠滴衣。两袖天风明月上,杖头挑得树阴归。
秩满言归父老忧,临岐分犊较蝇头。男儿利物忘天下,未必区区在一牛。
留犊归牛骇见闻,古今唯数一时君。设令买宠生贤嗣,未必邦人敢见分。
广寒宫阙桂香浮,万里无云独倚楼。明月满空天似水,西风吹断海门秋。
绛色罗裳绿色襦,沈香亭北理腰肢。含风笑日娇无力,恰似杨妃睡起时。
浅红深紫间轻黄,天下无花敢比芳。素与东君同富贵,肯随凡品擅称王。
一点檀心气味长,向人无语舞霓裳。千红万紫消磨尽,犹有风吹不断香。
老红新绿驻烟波,无奈青皇促驾何。又是一年春事了,杜鹃声里夕阳多。
丘明(姓姜,氏丘,名明),华夏人,生于前502年,死于前422年,享年80岁。丘穆公吕印的后代。本名丘明,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,故在姓前添“左”字,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,世称“左丘明”,后为鲁国太史 。左氏世为鲁国太史,至丘明则约与孔子(前551-479)同时,而年辈稍晚。他是当时著名史家、学者与思想家,著有《春秋左氏传》、《国语》等。他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《春秋左氏传》与《国语》二书。左氏家族世为太史,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“如周,观书于周史”,故熟悉诸国史事,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。
方干(809—888)字雄飞,号玄英,睦州青溪(今淳安)人。擅长律诗,清润小巧,且多警句。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,同情人民疾苦;有的抒发怀才不遇,求名未遂的感怀。文德元年(888年),方干客死会稽,归葬桐江。门人相与论德,谥曰“玄英先生”,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,编成《方干诗集》传世。《全唐诗》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。宋景佑年间,范仲淹守睦州,绘方干像于严陵祠配享。
白居易(772年-846年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又号醉吟先生,祖籍太原,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,生于河南新郑。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唐代三大诗人之一。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,世称“元白”,与刘禹锡并称“刘白”。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,形式多样,语言平易通俗,有“诗魔”和“诗王”之称。官至翰林学士、左赞善大夫。公元846年,白居易在洛阳逝世,葬于香山。有《白氏长庆集》传世,代表诗作有《长恨歌》、《卖炭翁》、《琵琶行》等。
李峤(644~713) ,唐代诗人。字巨山。赵州赞皇(今属河北)人。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。他前与王勃、杨炯相接,又和杜审言、崔融、苏味道并称“文章四友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