佳人沦落,讶诗书未习,天然绝俗。生小蓬门知礼数,邻里争传贤淑。
不厌荆钗,能甘蔬水,想见如冰玉。含凄敛怨,双眉那肯轻蹙。
可怜一载因缘,百端磨折,转眼天年促。断送青春愁病死,说甚洞房花烛。
薄命如斯,幽闺谁念,我为伤心哭。霜摧雨打,芳兰竟萎空谷。
掩面悲啼,谁忍见、这般情况。分明是、琵琶塞外,明妃马上。
楚峡哀猿惊断续,长空过雁同凄怅。较寻常、话别更酸心,堪惆怅。
云封树,波平港。临歧咽,回头望。看斜晖低照,野花寒放。
百里天遥离梦绕,一帆风起轻舟荡。叹当年、我亦个中人,重思想。
门掩黄昏深院宇。窗里孤灯,窗外芭蕉雨。万种低徊无可语。
虫声四壁凉如许。
怪底临川遗恨谱。死死生生,看到伤心处。薄命痴情同是苦。
古今多少聪明误。
一幅秋光愁万顷。妙手空空,画出当时景。独坐摊书清夜永。
泪珠低落云鬓冷。
纸上芳魂怜玉茗。疑幻疑真,梦里凄凉境。是否亭亭呼欲醒。
夕阳一片桃花影。
黄土埋金粉。想吴宫、何异南柯,欢场俄顷。断送江山嚬笑里,梧叶秋深风紧。
更谁问、屧廊香径。过眼烟花原幻迹,现花身、身后还留影。
依旧是,娇如病。
当时占断繁华境。一任取、歌酣舞倦,君王醉领。生怕春宵容易度,多少迷离光景。
竟付与、五湖萍梗。听到子规悽绝处,感沧桑、千载芳魂冷。
唤不得,红颜醒。
骚坛树帜,把诗文、吐尽山川秀气。直恁才高偏不遇,让与膏梁竖子。
白首传经,青灯误老,夜夜藜光里。消磨慧业,从来天意如此。
又同伯道凄凉,担囊独往,迢递三千里。胸富五车双眼阔,谁是天涯知己。
醉帽风前,吟鞭柳外,暗洒英雄涕。鹏飞何日,佳音频望双鲤。
水墨画遥天。绿涨平川。东风寒上七条弦。料得当筵人薄醉,半臂频添。
淅沥洒窗前。春色谁怜。海棠垂泪柳拖烟。一带高楼帘不捲,闲煞秋千。
旌旗载道,爱清风拂拂,新凉天气。携得诗囊云锦灿,勒马桂花香里。
雅化遥钦,奎光遍照,一路弦歌起。山高月皎,文心争似秋水。
而况绕树嘉禽,盈郊瑞麦,德政昭奇异。雉水文风应秀拔,都是门墙桃李。
鉴别群英,平章万卷,一片辛勤意。归来酒熟,满城黄菊开矣。
避却尘嚣,天付与、烟霞清福。消遣是、轻衫蒲褐,闲怀远瞩。
雨后秧针临水插,阴深夏木环溪绿。把吟鞭、挥向晚凉时,闲驱犊。
宦梦醒,世情熟。云隐岫,书藏塾。爱渊明千载,清风遥续。
高唱新词谁与和,月中便好吹横竹。听飞泉、滚滚秸槔声,如敲玉。
一带江楼,蒹葭梦好谁惊醒。渔歌相应。点点波浮艇。
画出苍茫,远树烟光瞑。秋千顷。荻花风紧。雁背斜阳冷。
绝世非常艳。试相看、第一韶光,琼楼不远。春到洛阳春已去,彩凤飞来天半。
占遍了、豪华庭院。生怕流莺轻觑见,锦屏风、垂下销金幔。
绮筵设,华灯灿。
惊人富贵何妨晚。仗天工、著意栽培,奇葩满眼。到此群芳都减价,一夜狂风吹散。
越现出、云霞烂漫。花里清歌花外月,倚阑干、谁把红箫按。
多应是,神仙眷。
半面娇还隐。记相逢、罗袖笼香,玉钗拖鬓。年少风光空自爱,一霎虚花泡影。
端的为、红颜薄命。倩女惊从何处去,夜沉沉、泉路谁相引。
也应是,步难稳。
灵幡挂壁斜阳瞑。风吹来、法鼓金铙,凄凉相应。寂寂朱门归也未,可记黄梁旧境。
怕画上、丹青难认。泪点经声残月里,掩流苏、绣帐香飘冷。
谁唤得,梦魂醒。
彩凤同骖,蓝桥践约,神仙雅解情痴。双星才会,未必肯分离。
便是年年一度,也赢得、万古佳期。银河畔、轻云一片,似曳美人衣。
金风偏著意,才侵扇影,不断荷丝。想珊珊望久,渺渺来迟。
今夜深阁客馆,挑动了、多少相思。萝阴暗、轻衫凉透,月落画阑西。
碧沼层层皎洁,回廊处处空明。水光月影十分清。
摇动玻璃千顷。
镜里冰壶争爽,阶前荇藻交横。天风吹下玉箫声。
人在瑶池仙境。
叶叶打窗棂。络纬丝多彻夜鸣。覆屋阴疏秋到枕,三更。
不是风声即雨声。
有客梦难成。起坐敲诗剔短檠。十二云屏凉似水,凄清。
卷上湘帘月倍明。
李峤(644~713) ,唐代诗人。字巨山。赵州赞皇(今属河北)人。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。他前与王勃、杨炯相接,又和杜审言、崔融、苏味道并称“文章四友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