磐石傍幽溪,群峰坐回首。静爱白云来,苍苔湿衣久。
春涛夜忽至,汨汨溪流满。津吏沙上来,坐看青草短。
水绕湖边树,花垂石上藤。常来寺前坐,不识寺前僧。
沙崩树根出,细路萦如栈。垂柳隔疏帘,人家住西岸。
月黑行人断,高楼钟漏稀。城中闻夜警,逻吏不曾归。
水田杂花晚,畦雨过溪足。老僧不坐禅,秋风看禾熟。
秋风吹芰荷,西塘凉意早。独负寻芳期,苦被诗人恼。
飞楼凌倒景,下照清彻底。时有步虚声,随风渡湖水。
山风与溪竹,共作一林秋。行人休更往,前路有钩辀。
旭日照珊瑚,秋风碧海枯。只愁龙化去,不敢斗齐奴。
荷担归来晚,山深畏日斜。城中望烟火,不敢宿山家。
江阔水烟通,孤帆势入空。舟人意不极,日暮更呼风。
垂钓临中流,携琴过前浦。应笑山中人,长年著书苦。
客来叩我门,门前秋叶落。山翁长在家,不放湖边鹤。
地僻长宜静,郎潜亦爱贫。贫家不酿酒,自有问奇人。
白居易(772年-846年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又号醉吟先生,祖籍太原,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,生于河南新郑。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唐代三大诗人之一。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,世称“元白”,与刘禹锡并称“刘白”。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,形式多样,语言平易通俗,有“诗魔”和“诗王”之称。官至翰林学士、左赞善大夫。公元846年,白居易在洛阳逝世,葬于香山。有《白氏长庆集》传世,代表诗作有《长恨歌》、《卖炭翁》、《琵琶行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