雾雨昏不醒,东风晓能酸。我食日不足,宁忧三日寒。
去年今日时,桃李半狼藉。能随里门儿,买饧作寒食。
人言二月时,霏雨生树杪。天色何时光,要向寒食少。
江南舟轧鸦,江北马连翩。经春不能赏,谁云不关天。
春风未渠尖,花草有矜色。酴醾会倾城,牡丹欲倾国。
古德杖头挑,今师竿下取。月满体自如,清光无处所。
昔人钓忘饵,今师亦忘钩。静夜江不湍,孤光送归舟。
汉宫时世妆,承恩娇姊妹。解道根蒂同,如何两心背。
映立自亭亭,吸饮风露饶。不作恩与怨,世间儿女妖。
馀不溪上山,映我杯中绿。我醉狂欲歌,潜蛟睡方熟。
溪面寒无风,澄莹千丈绿。我欲放轻舠,霜镜不可触。
我忆谷口孙,气貌清而腴。山潜三十年,吐此百卷书。
嗟哉谷口孙,句法何摧藏。骨冷归九原,古意堕渺茫。
城楼百尺兀相望,帝作东辅拱神州。当日隋家漕渠柳,至今春在末梢头。
柳条明媚欲变色,便想春思浩无涯。行人手挽不忍断,云此生意方萌芽。
李峤(644~713) ,唐代诗人。字巨山。赵州赞皇(今属河北)人。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。他前与王勃、杨炯相接,又和杜审言、崔融、苏味道并称“文章四友”。
白居易(772年-846年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又号醉吟先生,祖籍太原,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,生于河南新郑。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唐代三大诗人之一。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,世称“元白”,与刘禹锡并称“刘白”。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,形式多样,语言平易通俗,有“诗魔”和“诗王”之称。官至翰林学士、左赞善大夫。公元846年,白居易在洛阳逝世,葬于香山。有《白氏长庆集》传世,代表诗作有《长恨歌》、《卖炭翁》、《琵琶行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