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年此际,湘江无处吊湘妃。拓魂不见魂归。留得一丛花在,雨过湿萤飞。
正魂兮月下,化作芳菲。
遗钿剩脂。不磨灭,自葳蕤。况是香肌成土,玉骨成灰。
娇红几朵,植根在、千载艳尸堆。休尽望、绿瘦红肥。
群山睡去,空际繁星临照。半山里、楼台灯火,特地无聊。
立到三更。下弦月上海生潮。风来何处,飘零败叶,只是萧萧。
尚忆去年重阳。抱病携酒登高。雨中采、黄花插鬓,踏遍蓬蒿。
近日情怀,没花没酒没牢骚。文章幻梦,年华流水,剩有魂消。
一自故人从此去。诗酒登临,都觉无情趣。怕见太平山上路。
苍苔蚀遍题诗处。
客里重阳今又度。待到黄昏,依旧丝丝雨。颜上愁纹深几许。
草虫相对都无语。
岁岁悲秋人渐老。越没心情,越是多烦恼。旧日酒边开口笑。
而今醉后伤残照。
竟日雨声浑未了。点点丝丝,入耳成单调。为是黄昏灯上旱。
蓦然又觉斜阳好。
近来苦,酷似寒天暮日归路近。况深秋天气,剪风寂雨,閒怀孤闷。
看翠岚凝碧。秋林一片红黄晕。叶落处山鬼,报我天涯愁讯。
叹凄凉甚。记京华、旧日红尘,满目飞沙,疏雨阵阵。
桥边浅水琤瑽,悄无人、漏残灯烬。柳枝稀、还挂月含情,临风散恨。
此际成稠帐,潮声撩乱方寸。
西园曾几日。小桃落尽,雨又打残荷。夏阑秋渐暮,似水韶光,催老嫩扬科。
青枫池畔,漫纷披、苍翠枝柯。如向人、含情低语,待我醉颜酡。
如何。重阳过了,黄叶枝头,只随风婆娑。料夜来、秋魂惨澹,雨泪滂沱。
妒花长是天公意,问红叶、底事多魔。枫不语,秋池时起微波。
时序恼人秋己暮。过了重阳,莫漫登高去。白日晦冥云酿雾。
黄昏黯澹风吹雨。
自倚危楼时极目。海水连天,不见风帆舞。欲觅海天交界处。
悠悠一线山前路。
填词觅句。镇日装风雅。猛地梦醒束,是处堪愁人潇洒。
樱花路上,来往不逢人,红叶底,小池边,閒杀秋千架。
新愁不断,愁不教人怕。最怕是閒来,心如叶、西风吹下。
古人堪笑,寻地好埋忧,问何似,唤愁来,却共愁厮打。
落叶东山下,殷红一似花飞。殷勤拾得殷勤寄,莫任晓风吹。
记采西山黄叶,题词寄与君培。红黄依样秋颜色,不是向伊谁。
口北黄风塞北沙。三千里外是京华。那里友人情绪好。
常道。风中乞丐雨中花。
海上飘零豪气尽。休问。上楼怕见夕阳斜。不住他乡何处住。
归去。可怜归去也无家。
无边枯草,千山落木,黄昏一阵西风。豪兴渐衰,诗情日减。
应难作个诗翁。新恨一重重,恨相思未了,绮梦无踪。
万里烟波,夕阳难照海云东。
西园落尽疏桐。见流天孤月,渡海征鸿。休怪暮潮。
涛声怒吼,飞花直上遥空。长怪是初冬。有几枝桃蕊,几树丹枫。
不耐凄凉,者般时候向人红。
秋叶总堪伤。不禁风力强。水边枫,一半陨黄。红是泪珠黄是病,算依样,断人肠。
歧路久彷徨。他乡成故乡。把无聊、并作清狂。潦倒心情秋后树,才过雨,又斜阳。
孤眠况味。似睡还非睡。窗外几重山共水。枕上两行清泪。
残花谢去空枝。燕来也没人知。好是黄昏微雨,垂帘整理相思。
记得海中央。万里烟波泛碧光。底事西来重作客,昏黄。
日落青山那壁厢。
常自恨颠狂。错认他乡作故乡。昨日鹊华桥畔过,苍茫。
不见芦芽一箸长。
我亦有家园。归去真成蜀道难。年去岁来还故我,依然。
羞见城南一带山。
锦字寄平安。眼看残冬岁又阑。夜晚街头人独自,无言。
一任雪花打帽檐。
李峤(644~713) ,唐代诗人。字巨山。赵州赞皇(今属河北)人。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。他前与王勃、杨炯相接,又和杜审言、崔融、苏味道并称“文章四友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