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庵无客亦无毡,遂有高人借榻眠。一夜西风撼枯柳,不知春在石崖边。
凝尘欲满读书窗,忽有琼花对小缸。更喜风流好名字,百金一朵号无双。
断肠风味久难寻,尚有名花寄此心。折尽长枝已春晚,只宜凉月不宜阴。
知公心似山堂石,误落人间几案间。今日风光已相负,看朱成碧未能还。
十日儿号不出房,残梅犹在小瓶香。沈郎唤客煮汤饼,政恐匆匆未得尝。
九日狂阴一日晴,落花飞絮作清明。与君携手南楼去,共听长江月下声。
夜窗灯火著新寒,喜见蒲团一味闲。纵有好诗人不要,却须还与槛前山。
疏帘欲上梧楸影,远枕微闻盆盎鸣。甚欲分身就公宿,只愁尘土变江声。
日日勃鸠相应鸣,年年春草趁愁生。道人不怕冰霜面,又作南舟十日行。
沈郎爱客如爱酒,章子问诗如问禅。肯共寒炉拨残火,共搜佳句作新年。
我恨不识鹿门公,蔡郎心期千载同。不随吏部曹中板,去赴长芦寺里钟。
同行者谁平原孙,于我不但骨肉亲。谁言不为桃花去,只爱江山亦可人。
去年骑马古城西,雨涴鞍鞯一尺泥。今日重来转无绪,强扶衰疾绕河堤。
罗襦襟解烛灭后,喝雉喝卢人散时。愿君莫忘点轩老,少小先蒙国士知。
鄙夫养病苦不足,诸公觅官常有馀。自是闲人不更事,可随云鸟更深居。
白居易(772年-846年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又号醉吟先生,祖籍太原,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,生于河南新郑。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唐代三大诗人之一。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,世称“元白”,与刘禹锡并称“刘白”。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,形式多样,语言平易通俗,有“诗魔”和“诗王”之称。官至翰林学士、左赞善大夫。公元846年,白居易在洛阳逝世,葬于香山。有《白氏长庆集》传世,代表诗作有《长恨歌》、《卖炭翁》、《琵琶行》等。
李贺(约公元791年-约817年),字长吉,汉族,唐代河南福昌(今河南洛阳宜阳县)人,家居福昌昌谷,后世称李昌谷,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。有“诗鬼”之称,是与“诗圣”杜甫、“诗仙”李白、“诗佛”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。著有《昌谷集》。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,与李白、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。有“‘太白仙才,长吉鬼才’之说。李贺是继屈原、李白之后,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。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,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,元和八年(813年)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,27岁英年早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