空房夜气清,落月傍檐明。念我平生友,相望隔荒城。
我老未厌书,破窗犹短檠。君亦不奈闲,默坐数残更。
共结香火社,同寻文字盟。王子潮州来,一笑冠攲倾。
午饭展僧钵,村醪倾客瓶。相逢但谈道,绝口不论兵。
未免俗眼笑,屡遭时辈轻。人生各有趣,小大俱有程。
譬彼涧底松,难伴池中萍。云鹏与斥鴳,已矣两忘情。
一洗瘴海耳,此言君可听。
远书来稍稀,叔也经月病。微官自拘束,归兴复未定。
谁能相劳苦,颇亦奉朝请。安身子有道,可保在不竞。
宁闻郑子真,肯待当世聘。张钱平生欢,未贵渠有命。
旧交馀此人,岂减昔日盛。夏郎来几时,问学当转胜。
高风陨寒梧,相助笔锋劲。同归定何日,不必有三径。
相从说平生,保此一室静。
诗人例穷君不然,画堂绣户罗婵娟。当时乘醉出三峡,至今妙句留西川。
底事新来多退缩,梅花满眼看未熟。便期载酒约来冬,似要恶诗相抵触。
晓来寒凛似中原,君忍闭门清昼眠。我病犹能相追逐,知君心期终不俗。
但携二妙唤诸公,一醉落花吾亦足。
闲居病亦侵,世务每绝念。犹怜二三子,从我久未厌。
书来不改昨,意苦辞亦赡。问我来何时,期我早会面。
我行但谋食,欲去复未便。要当相就居,同止山水县。
读我所传书,亦足满素愿。开卷忽有得,如饮醇酒酽。
吾闻古志士,学也盖有渐。欲升夫子堂,不摘屈宋艳。
倒篱望青天,岂必在窥覸。他时倘从容,此语子可验。
暑气侵人病逾剧,虚堂坐调出入息。漳州太守送茶来,王圭小凤俱无敌。
太守怜我病无语,故遣此茶相劳苦。千金一饼君未许,百金一盏如泼乳。
其它斗芽未足数,下视纷纷等尘土。病夫未饮病先愈,坐觉爽气生肺腑。
城中车马闹如雨,更有乐善如君否。
尽此一囊粟,我行当有期。凉风吹天涯,增我别后思。
结束向行在,问子还何时。初无济时策,处事多参差。
环视中所有,无一施可宜。形骸久已病,敢徼当世知。
不蒙朋友责,定遭儿辈嗤。矧此世外人,劝归常恐迟。
相寻有如日,请盟吾此诗。
夜长忘阴晴,忽听檐雨滴。空房闭重门,凉气通枕席。
欣然欲揽被,如觅旧相识。那知庚伏内,得此睡通夕。
起寻两君诗,令我生气力。成蹊长桃李,已自除荆棘。
远游得数士,舍此百无益。挑灯视皮肤,不顾蚊咬赤。
因之不复寐,为子增叹息。
莫惜一日勤,而忘终身忧。农夫力耕作,其必岁有秋。
日前不卤莽,久亦有倍收。少年不努力,老大复何求。
二年住闽岭,所阅足青紫。那知万众中,得此数君子。
相从不我厌,但觉岁月驶。高论脱时俗,如风濯烦暑。
出处虽未同,气味固相似。人生有离合,所畏为物使。
要当啜英华,不必计渣滓。他年肯相寻,在彼不在此。
前年见公沧海上,法会堂堂万骑将。今年见公浙河东,犹是当时旧老翁。
送行更有天童老,骐骥齐驱猎霜草。野狐射干胆欲破,不但独喷群马倒。
我衰且病百念绝,便得从公不为早。忘情遁迹亦未是,言与不言俱一扫。
世人扰扰不归家,公行问渠有何好。
钱氏霸吴越,功德在斯民。逊王早退居,身退道益尊。
至今二百年,盛事传后昆。文采震本朝,岂惟光一门。
后来翰林公,又以直声闻。累叶其外家,家世悉殊勋。
善恶久乃效,其报于此分。裔孙杰立者,迎丧自中原。
遂令扰攘后,得安久旅魂。依依天柱山,不必京洛尘。
死者如有知,当言吾有孙。小人托末契,所恨老不文。
睹此一时盛,忍终无一言。越水流不竭,越山旱不昏。
孝子亦不匮,锡类到礽云。
烈士故徇名,中民但荣官。宁知陋巷士,坚坐有馀欢。
出从圣师游,归坐守一箪。出门视天壤,密迩心自宽。
范侯懒仕宦,决意归西山。西山有药隐,此地可盘桓。
誓将从古人,上追孔与颜。有田可以耕,有屋可以安。
宁能伴儿曹,日夜不得闲。我亦倦游者,世味更百难。
梦寐想君家,父子兄弟间。便当卜邻居,一生长往还。
相依得情话,出语清肺肝。后生有郢质,更为斲其漫。
君行问安否,此盟当未寒。
君行西游浮沅湘,洞庭岳麓天一方。岳前老人望君久,岁晚不嫌归路长。
晴天万里去鸿鹄,韫玉未售犹深藏。远行固是君素愿,多蓄奇谋羞自献。
后生纷纷了目前,大策定非凡所见。簿书汩没渠自忙,道里溪岖我不倦。
百州东下例无涧,要君嶷然如断山。我老无用逢多艰,敢复著脚尘埃间。
胸次偪塞良未宽,日夜矫首须君还。运斤成风君不难,不使世人漫鼻端。
子穷非一时,所历固长久。自从太平时,以至戎马后。
今兹益穷甚,所至但缩手。遂令甑生尘,不止衿见肘。
未能脱身去,且作避地走。金盘贮火齐,熟视不一取。
溪船下涛江,亦未还南斗。固知松柏生,必不在培塿。
见我严州城,世事懒到口。念子抱奇才,有节空自守。
箪瓢在陋巷,世亦如此不。乘离勿重言,寒甚且饮酒。
客愁固多岐,我怀亦萧散。连年寻故人,见子二水岸。
官居少闲暇,岁月忽已换。有堂名秀野,未入俗眼看。
得名自君子,可当清净观。未能艺桃李,且自饱藜苋。
荒凉城一隅,初不越门限。脱身少年场,念此已熟烂。
嗟予老病侵,阅世盖多难。相逢默无语,自足洗忧患。
穷冬足雨雪,近市乏薪炭。时来正堂堂,尚得一笑粲。
丘明(姓姜,氏丘,名明),华夏人,生于前502年,死于前422年,享年80岁。丘穆公吕印的后代。本名丘明,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,故在姓前添“左”字,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,世称“左丘明”,后为鲁国太史 。左氏世为鲁国太史,至丘明则约与孔子(前551-479)同时,而年辈稍晚。他是当时著名史家、学者与思想家,著有《春秋左氏传》、《国语》等。他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《春秋左氏传》与《国语》二书。左氏家族世为太史,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“如周,观书于周史”,故熟悉诸国史事,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