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无一物不须空,寄语文殊任过从。辗转形骸聊示疾,坐分高广颇相容。
营居未就借僧居,贝篆翻寻颇食蔬。独步青苔人散后,旋收红柿鸟分馀。
雪竹生芽玉一簪,北人此味岂尝谙。病中得食胜牛乳,行矣阿难师勿惭。
感君风谊我何堪,问遗时时过草庵。今岁未知霜蟹美,一餐还似到江南。
转山楼阁路相通,屡得分经丈室中。六入循元无重浊,三缘故断出樊笼。
下方遥忆上方僧,素月青林隔几层。钟磬声沉香篆熄,只应诗思冷如冰。
不服丹砂不养真,老来天与健精神。自怜五十头垂雪,始见人间百岁人。
红浪滔天玉海春,方壶有路可藏真。长鲸一吸桑田变,知是人间几岁人。
君家大阮最能诗,又见麟孙出盛时。笔力纵横驱阵马,成才不患少人知。
自怜破甑已无堪,况复经年卧瘴岩。忽得新诗慰牢落,却疑仙露洒尘衫。
玳瑁裁冠犀作簪,正宜萧散野人心。从今顶戴抛乌帽,一任秋霜两鬓侵。
分送泉州太守茶,团团紫饼社前芽。从今不复忧烦渴,时取甘泉煮雪华。
谢公投老宅钟山,门外江潮去复还。欲买扁舟都载月,一身和影伴公閒。
沟水回环莲子多,小桥时有野禽过。移船更近东陂去,冉冉黄尘奈我何。
原武城西看杏花,纷纷红雪委黄沙。何如姑熟溪头见,照水蒙烟小谢家。
李峤(644~713) ,唐代诗人。字巨山。赵州赞皇(今属河北)人。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。他前与王勃、杨炯相接,又和杜审言、崔融、苏味道并称“文章四友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