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永无尘事,山居境转幽。雨归云外树,人语竹间楼。
春去寒仍浅,花残蝶解愁。晚窗茶未熟,一缕翠烟浮。
转瞬流光速,临风易作愁。芙蕖还映水,蟋蟀已鸣秋。
爱静居山境,迎凉上小楼。井梧如解事,为我少迟留。
一年弹指又经秋,云物凄凉岁月遒。自昔佳人皆有恨,由来名士尽工愁。
班姬失宠难成赋,赵嘏无聊但倚楼。莫向残编动惆怅,可知容易白人头。
市远山深兴自饶,数椽聊得避尘嚣。閒分鸟迹寻花径,曲引泉流灌药苗。
户外何知有鸡犬,闺中亦复乐箪瓢。幽窗喜与秋江近,欹枕长听上下潮。
幽居恰喜近山城,乐意相关境转清。双蝶蹁跹林外去,一莺睍睆树间鸣。
卢医不疗烟霞疾,高士还深丘壑情。精舍日长閒不得,苔钱数遍绕阶行。
僻处城南一草堂,高情自爱水云乡。临池每困生花笔,得句旋投古锦囊。
山送晴晖来画阁,树分浓翠覆吟房。凭阑莫讶韶光浅,春事迟回到海棠。
山色空濛雨更幽,落镫风里作春游。剧谈往事浑忘倦,每恋清吟为少留。
云起忽遮岩畔寺,烟迷时下水边鸥。徘徊未识梅花面,可是归舟载得愁。
少微星忽陨寒芒,天丧斯文巨壑藏。四海长留知己感,一生祇有爱才忙。
楷模自足垂当代,猿鹤空惊去草堂。闻说故交铭有道,定看金石耀琳琅。
含毫每欲写相思,一纸离愁不自持。连月江山频入梦,经旬镫火罢谈诗。
浮云世态无今古,流水韶光感岁时。一语寄君应绝倒,此生竟为读书痴。
绣枕垂云梦乍醒,侍儿憨睡触银屏。搴裳欲问更深浅,露湿红衫月半庭。
剪纸为形骨相寒,常依稚子博悲欢。偶然得藉微风力,却要旁人仰面看。
连朝掩扉卧,襟怀殊怏怏。重阴昼亦昏,远色润书幌。
忽闻山雨飞,檐溜送清响。开帘得奇观,林木何苍莽。
岂徒眼界新,足使神情爽。拥鼻一微吟,挥毫技复痒。
横斜字半欹,聊以志幽赏。绝爱群鸦雏,冲烟自来往。
明湖浩渺万顷秋,荻花红蓼萦汀洲。朝霞散彩旭日上,鸣榔棹出千渔舟。
招呼齐起布巨网,回旋水面风飕飗。锦鳞泼剌骇欲道,乱抛玉尺惊眠鸥。
渔人生小江湖惯,拍天翠浪相沈浮。长笛一声烟际起,笑歌归去笭箵收。
云峰不动卧寒碧,浴凫飞鹭还悠悠。
湖水莽无痕,云峰失故态。猗与苎萝女,遽尔施粉黛。
白居易(772年-846年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又号醉吟先生,祖籍太原,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,生于河南新郑。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唐代三大诗人之一。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,世称“元白”,与刘禹锡并称“刘白”。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,形式多样,语言平易通俗,有“诗魔”和“诗王”之称。官至翰林学士、左赞善大夫。公元846年,白居易在洛阳逝世,葬于香山。有《白氏长庆集》传世,代表诗作有《长恨歌》、《卖炭翁》、《琵琶行》等。
李贺(约公元791年-约817年),字长吉,汉族,唐代河南福昌(今河南洛阳宜阳县)人,家居福昌昌谷,后世称李昌谷,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。有“诗鬼”之称,是与“诗圣”杜甫、“诗仙”李白、“诗佛”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。著有《昌谷集》。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,与李白、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。有“‘太白仙才,长吉鬼才’之说。李贺是继屈原、李白之后,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。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,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,元和八年(813年)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,27岁英年早逝。
李峤(644~713) ,唐代诗人。字巨山。赵州赞皇(今属河北)人。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。他前与王勃、杨炯相接,又和杜审言、崔融、苏味道并称“文章四友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