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乡竟在异乡亲,萍水论交面目真。我寄鮀江君鹭岛,一方秋水溯伊人。
吴越溪山兴未穷,白须萧散满霜风。芒鞋竹杖自轻软,春在先生杖履中。
一簪华发岸纶巾,云海相望寄此身。梦里如曾迁海外,不辞长作岭南人。
海山仙人白玉肤,新妆不著绛罗襦。坡公若见犹怜汝,薄命楼头坠绿珠。
插天一塔疑徐邑,月下芳洲是古琼。乘兴扁舟来复往,此邦文物属先生!
出走亏他计不粗,遗黎今尚有周馀。纵然一战遭屠戮,此罪仍难罄竹书!
毁家纾难作王民,铁马金戈剩此身。寄语多金文弱士,莫将成败刻论人!
缠腰有客号知几,官帑搜罗十万归。太息蓬门贫女命,为他人作嫁时衣!
山衙未见菊花开,有酒羞衔九日杯。望泽不知千万户,最难风雨满城来。
万顷禾苗待插田,昂头注眼望青天。西南风紧飞晴雪,转过墙头是木棉。
种种阴霾闷不开,电光闪烁走轰雷。空潭惊起痴龙睡,露爪翻鳞洒雨来。
四乡连日互阴晴,闻道三农俱足耕。瓦鹊亦知人意好,群飞檐际起欢声。
秋士悲秋感慨增,吟秋好句笔能胜!城东雁塔题名处,留待明秋拾级登。
杖策师门点也狂,随人觅句坐禅堂。笑渠未识诗中味,就使闻樨不觉香。
旱苗得雨喜滋培,无奈车薪祗一杯。凭仗新诗通夜奏,空潭唤醒睡龙来。
白居易(772年-846年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又号醉吟先生,祖籍太原,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,生于河南新郑。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唐代三大诗人之一。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,世称“元白”,与刘禹锡并称“刘白”。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,形式多样,语言平易通俗,有“诗魔”和“诗王”之称。官至翰林学士、左赞善大夫。公元846年,白居易在洛阳逝世,葬于香山。有《白氏长庆集》传世,代表诗作有《长恨歌》、《卖炭翁》、《琵琶行》等。
方干(809—888)字雄飞,号玄英,睦州青溪(今淳安)人。擅长律诗,清润小巧,且多警句。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,同情人民疾苦;有的抒发怀才不遇,求名未遂的感怀。文德元年(888年),方干客死会稽,归葬桐江。门人相与论德,谥曰“玄英先生”,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,编成《方干诗集》传世。《全唐诗》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。宋景佑年间,范仲淹守睦州,绘方干像于严陵祠配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