岸帻斜阳下,疏林开远山。新凉洒衣袂,爽气清容颜。
林端见初月,素彩生云间。褰裳步花影,欲动愁阑珊。
向来竹林游,暂到已复还。宁知一亩内,迥若离市阛。
浮生且为乐,及此一日闲。
暑雨忽新霁,曾轩开碧山。浮云避素月,夜色明松关。
流萤递隐现,宛在深林间。扫石坐弹丝,天风下鸣环。
琼楼正在望,伫立难为攀。
昔我青云交,登朝半公辅。倪君廊庙姿,独立争快睹。
钟镛在东序,法制形貌古。扣之声鍧然,鲸海日吞吐。
兰苕与翡翠,信美安足数。缅维有司良,拔十思得五。
如君能几人,吾侪愧参伍。南曹固云重,暇逸讵其所。
愿持五色线,留为山龙补。
种竹南山下,种桑长江滨。消摇脱物累,感激皆天真。
折腰讵为屈,所重在辱身。居然典午世,见此羲皇民。
高风迥绝代,图画流千春。茂先昧几决,令伯伤邅迍。
此翁傥可作,愿卜东西邻。
平生读父书,句读粗可了。残篇半零落,一一费探讨。
嗟哉手泽存,字法有遗藁。忆当临池时,楮墨彻昏晓。
好古穷鸿茫,蒐奇极幽眇。学成不用世,祗以慰枮槁。
殷勤受简劳,犹及趋庭早。摩挲日几过,倏忽年将老。
有生妙镌刻,铁笔随指爪。经时历冬夏,计日通酉卯。
编成众所叹,艺绝今应少。蓼莪比周人,荐芰惭屈到。
西郊霜露降,不日严拜扫。祝告假文辞,精诚藉薰燎。
悲风回轻烟,横泪洒衰草。公家有瘝旷,尘务多纷扰。
志养久莫酬,吁嗟得为孝。地下谁有知,吾儿慧而夭。
愿拓万本馀,装藏富缃缥。流传遍朝野,散布盈海峤。
书香属有托,夙夜当自保。以兹结构法,作室须念考。
虽无籯金遗,世德以为宝。
日出风亦静,卧闻双橹鸣。起看林峦过,始知我舟行。
轻鸥逆素浪,幽草迎人生。清晖散宿霭,远日增春明。
风帆疾于鸟,颇快青云程。岂不惜行路,怀归意先征。
浮云西北驰,默然伤我情。
古称少昊氏,云是五帝先。典册既茫昧,氏名仅流传。
建都鲁城东,遗址有轩辕。至今高原上,陵树郁成阡。
丰碑不刻字,遗恨宣和年。国朝重明祀,香帛随纁玄。
我来访旧迹,幸未迷榛菅。四顾林莽间,野意但苍然。
停车问父老,相对两无言。
蔼蔼水中村,洒洒屋上竹。廛居远山市,屣脱去尘俗。
朝看碧山爽,夕泛晴波绿。江湖有襟带,冠屦无拘束。
昔闻东吴老,本出南州族。封非渭川户,乞岂鉴湖曲。
溪山旧业在,图史清风续。华跻历台省,雅尚在林谷。
梦寐三十年,此村还此屋。宦途复倾盖,佳画时秉烛。
指点入丹青,依稀过江麓。感今复怀旧,岁月如转毂。
倘遂江南游,邻哉我当卜。
文华殿头风日晴,御书和墨烟云生。圣皇洒翰动盈案,字字尽作蛟龙形。
瑶笺向日光如拭,中有古方三四帙。卷册真从大典传,贻谋远自文皇出。
禁庐侍直多名医,联班拜赐当彤墀。囊中妙得君臣秘,纸尾亲蒙姓氏题。
承恩捧下黄金阙,如揭中天行日月。小试人间疠气消,深藏夜半虹光发。
古来用药如用人,牛溲马勃皆通神。古来医人似医国,病未察形先察脉。
我皇一念通炎黄,要开寿域归平康。愿推万念及万物,直遣四海同虞唐。
东平王家足乔木,中有老槐寒更绿。拔地能穿十丈云,盘空却荫三重屋。
忆昔前王初种时,高门驷马相追随。五朝恩露簪缨重,四世威声草木知。
世间植物因人瑞,培植深根乃天意。向月长留宿凤巢,排霜故作蟠虬势。
舞袖飞花绕北堂,屯阴列戟森成行。碧窗雨过看秋霁,纱帽风低坐晚凉。
古来匠石须廊庙,堂中丝竹应同调。冯氏空传大树名,王公岂待三槐兆。
木天老朽旧通家,树犹如此我堪嗟。愿公人好树亦好,长共河山阅岁华。
姑苏城北虞山侧,石城崚嶒雪千尺。凭高历险去复还,独有前村老樵客。
疏林落叶闻虚响,远径荒苔断行迹。仄磴危梯几处通,短衣长帽何人识。
东华一去三十载,身上尘绡无寸白。梦想犹疑伐木声,楼台不碍看山色。
石田沈翁好事者,点染吴缣成粉墨。老气横随笔底生,神交岂恨天涯隔。
会稽太守多归兴,灞水幽人抱诗癖。有约重烹学士茶,为君细扫松间石。
健马奔泉如渴虹,活马浴水如游龙。竦身作势蹴厚地,仰首喷沬生长风。
倦思滚尘痒磨树,似是马身通马语。莫将意态问丹青,天机正在忘言处。
前马奔腾后马逐,沙苑东来曲江曲。相遭意气两不平,踏尽长堤春草绿。
奚官一骑高如山,金环玉勒声珊珊。会呼群骏出云雾,同立春风十二闲。
秋高出猎长城下,碧眼胡儿骑刬马。弓如月满箭星流,已向千山毛血洒。
马前逸免或可脱,山下老麋身欲赭。彼贪但为口腹谋,不见巴西放麑者。
吴兴王孙燕蓟客,酒酣兴发时泼墨。极知纨绮足风流,忘却河山限南北。
噫吁嚱薛郎未挂天山弓,披图仰面来天风。
沈香亭上春日里,海棠睡足风吹起。玉骢驮醉出华清,头上绿云娇不理。
内人宣索已多时,金銮供奉来何迟。有谁并辔复顾笑,不是秦姨定虢姨。
阶头奚官执鞚走,问渠合似安郎否。不然那得近前行,祗许笼禽随吃狗。
君不见马嵬坡下蛾眉愁,可怜白骨埋荒丘。柳丝难绾芳魂住,应从君王万里游。
权德舆,唐代文学家。字载之。天水略阳(今甘肃秦安)人。后徙润州丹徒(今江苏镇江)。德宗时,召为太常博士,改左补阙,迁起居舍人、知制诰,进中书舍人。宪宗时,拜礼部尚书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后徙刑部尚书,复以检校吏部尚书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。卒谥文,后人称为权文公。
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世称“杜工部”、“杜少陵”等,汉族,河南府巩县(今河南省巩义市)人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杜甫被世人尊为“诗圣”,其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杜甫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,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开来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。他忧国忧民,人格高尚,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,诗艺精湛,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,影响深远。759-766年间曾居成都,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