曲巷低窗云色暮。节近黄花,又下凄凉雨。长记江南杨柳渡,孤篷剪烛曾听处。
悔别翻将书信误。雁落吴天,已是愁难诉。今夜长安千万户,相思不为砧声苦。
记来时、傍柳维舟,归人一寸心折。岁晚高鸿,天寒脩竹,欲下山阴雪。
砚香凝,酒鳞热。语短情长不成别。凄咽。悔秋灯种了,星星僧发。
野桥路滑。听江声、送客愁如结。又空林门掩,疏帘梦阻,低共梅花说。
杜陵荒,浩歌发。犹有诗传布衾铁。天末。几时同看,芜城明月。
幽姿欲舞。见棱棱几叶,空际微吐。半枕游仙,飞作轻云,不怕满城风雨。
琉璃屏上秋多少,也澹到、痕无描处。记昨宵、洒背新霜,翠袖灯剪窗户。
尚有篱根浅醉,攲斜簪帽底,曾费回顾。笑问尊前,人瘦如花,花瘦可怜如许。
东西活脱残枝畔,合赚得、閒情词赋。待醒来、重觅横陈,低捲小帘寒曙。
帘遮昼影,钗剪春痕,香度深深院。玉嬉莺婉。无愁处、小坐钉花床畔。
飞空碎远。看一朵、翠翘难颤。惊梦回、声落高唐,白雨随酥腕。
长记柑筵饮散。遇红兰潮靥,青柳垂眼。唾霏休溅。
飘鸾袖、应是细敲肠断。微音弄钏。料无此、渔阳娇怨。
生晚寒、灯晕妆楼,攲被池人倦。
帆色新年,又轻约、水枕春寒同载。堤上沽酒,人家湘梅已先卖。
斜照傍、红楼未启,惜犹护、一层芳霭。趁燕裙归,调鹦槛远,尘梦都改。
悄弹指、閒立平沙,更吹绿吴波缓衣带。堪笑天涯踪迹,有垂杨相待。
人意与、东风是客,洗软香、雨际烟外。且听钟度枫桥,旧情如在。
休恨无山,小栏外、略借江南眉色。何况山在,人家梯青唤双屐。
吹不断、风前笑语,怕惊起、退红帘隙。古堞飞帆,平林指塔,春望无力。
旧知己、觞送花迎,画歌舞屏间未头白。谁道琵琶才掐,剩康家陈迹。
豪气被、萧萧草树,甚曳裾、有此狂客。为问天畔归鸿,远愁衔得。
杏饧香、闹花门巷,家家风外晴稳。来时犹道江程短,定不短如愁鬓。
飞絮近。作酒恶寒轻、只是无人问。红丝砚润。便杜老伤春,江郎赋别,难写此时恨。
西湖路,最爱山联眉晕。游船曾记归尽。绿杨阑角听莺坐,知我平生疏俊。
情一寸。回首处、云容水态还相引。天涯自哂。绕九里街中,三分月底,谁与寄芳信。
折花泛舸,又夜浅灯孤,绿阴如许。旧游间阻。听檐声压酒,醉醒无据。
落魄多愁,尚记罗裙雁柱。向南浦。讶杨柳今朝,腰瘦慵舞。
行遍深院宇,已负了春来,忍教春去。笑人易误,似山中枕石,顿忘时序。
小榼樱桃,更忆西园胜聚。寄情处。画当年、满湖烟雨。
绿阴阴、江南千树,重来桃叶依旧。十年不负烟波兴,付与殢人杯酒。
船唤否。度一片凉云、最恋河桥柳。凭阑望久。趁萤影高低,渔歌断续,摇过五湖口。
归非偶。正是清和时候。深村乐事多有。焙茶煮茧梅风里,换得霜鳞盈斗。
诗思瘦。待小草湘兰、已入骚人手。西泠永昼。汎五日轻桡,独醒何事,散发醉还又。
风蒲低暑。见白羽带波,翻翻还住。阑影摇人,簟文生梦,梦入藕花深处。
閒笑泛湖伯越,閒笑啼湘怀楚。晚凉外,动忘机一曲,悠然琴趣。
休去寻钓艇,重理旧盟,草合垂虹路。倚扇开襟,调冰脍玉,不问是谁宾主。
三十六梯明月,三十六陂秋雨。戏招手,认青天片雪,飞来诗句。
中吴烟水微茫地,吟边何限清感。夜深腰笛伴渔讴,冷玉花千点。
剪秀骨、香霏露染。娃宫风景教长占。错羡舟居好,几雁齿、桥头解缆,回首销黯。
仍是载酒年时,蓦然低忆,蕙炉丝袅菱鉴。断肠重唱小横塘,粉字开还掩。
纵贺老、心情未减。无端世味如云淡。好约我、垂竿手,斜雨梅黄,凭君画槛。
冷砚敲秋,枯筇倚晚,西风斜掠平楚。芋熟湖田,枫明水巷,先放烟鸿飞去。
还似春时节,扫不尽、閒愁吹絮。暖红院落谁家,迎寒犹试箫鼓。
此际青门曾住。记晓碾霜轮,未教离阻。老大才华,凄凉身事,销得箜篌知遇。
三五回圆月,怕静夜、窥人良苦。待问梅花,何时香拂衫缕。
乍寒轻。被邻园翠羽,唤起爱山情。烟草残碑,风榛断笛,千载谁记经行。
想春在、楼痕几曲,破晓霁、妆镜见飞英。欲雪消时,无人知处,峨髻青青。
飘瞥少年前梦,便移舟弄水,有若平生。西塞鱼肥,东林酒熟,滋味何似浮名。
待传与、蘋香暖信,醉吟地、常忆柳边城。回首家江非远,十四长亭。
蜻蜓偷眼凉多,飞随小舫摇空翠。西泠五月,碧罗初染,冰壶乍洗。
多丽香车,閒情椒壁,梦尘空徙。载荷心酒苦,桐枝弦澹,看一阵,风漪细。
更谱玲珑散水。战长林、叶间疏吹。高寒更忆,回峰隐舍,鸣泉僧寺。
易得惊秋,菰芦深处,此歌堪倚。渐钟催人散,平波坠露,点青萤尾。
仙源风雅,不恨知音寡。艇子采香归去也,袖有骊珠无价。
天涯共话秋窗,吹箫载酒何妨。莫把吴钩再看,灯前化作柔肠。
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世称“杜工部”、“杜少陵”等,汉族,河南府巩县(今河南省巩义市)人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杜甫被世人尊为“诗圣”,其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杜甫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,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开来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。他忧国忧民,人格高尚,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,诗艺精湛,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,影响深远。759-766年间曾居成都,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