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意铺银海,同来问酒泉。始知若下里,不数岁寒年。
白眼天同调,青樽主更怜。支离老叟话,犹说义熙前。
五公山下授遗笺,长著征西第一鞭。更看阿戎宾上国,猿公飞剑晚霜天。
自从邹叟没,谁复定一是。明明承儒统,隐隐已偏倚。
沿流至南宋,朱陆皆禅喜。语录徒增加,乾坤莫经理。
神州遂陆沈,无人责诸己。习斋痛覆辙,披古怀芳轨。
天人自负荷,明亲竟端委。谫陋步其后,衰老忧颓靡。
忽从宦海中,闻声怀彼美。目电四存编,神倾北杨里。
千山万壑人,朅来共践履。谓予非故尔,正学原如此。
愿告偕同人,卓立洗所耻。新春桃李妍,圣道从兹起。
三复贶我吟,把臂情何已。
白居易(772年-846年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又号醉吟先生,祖籍太原,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,生于河南新郑。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唐代三大诗人之一。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,世称“元白”,与刘禹锡并称“刘白”。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,形式多样,语言平易通俗,有“诗魔”和“诗王”之称。官至翰林学士、左赞善大夫。公元846年,白居易在洛阳逝世,葬于香山。有《白氏长庆集》传世,代表诗作有《长恨歌》、《卖炭翁》、《琵琶行》等。
方干(809—888)字雄飞,号玄英,睦州青溪(今淳安)人。擅长律诗,清润小巧,且多警句。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,同情人民疾苦;有的抒发怀才不遇,求名未遂的感怀。文德元年(888年),方干客死会稽,归葬桐江。门人相与论德,谥曰“玄英先生”,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,编成《方干诗集》传世。《全唐诗》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。宋景佑年间,范仲淹守睦州,绘方干像于严陵祠配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