邻家有老妪,孓燃一孤身。谁为慰孤寂,一匹白鼻豚。
夜宿妪床下,昼眠妪脚根。晴日访友去,蹒跚到前村。
老妪一声哨,踊跃返柴门。会意远胜狗,解语近似人。
有时坐妪膝,如祖抱幼孙。哈哈复哮哮,宛如叙天伦。
秋旱直到冬,是年逢岁凶。老妪生计拙,箪飘屡屡空。
地主索租税,一刻缓不容。老妪无奈何,卖豚与富翁。
富翁来牵豚,豚匿破笥中。老妪仰天哭,涕泪流满胸。
邻人皆心酸,富翁耳若聋。麻绳索豚颈,牵之过桥东。
与客泛轻舟,容与在中流。一鲤跃出水,向客怀中投。
客心甚惊异,我知鲤所求。我作护生画,尚未将汝收。
今当多绘写,劝人勿垂钩。客喜纵鲤鱼,好去莫回头。
我欲护生物,生物相残杀。檐角有蜘蛛,设网啖蝴蝶。
蝴蝶应解放,蜘虫不处罚。非为有偏心,即此是仁术。
以怨报怨者,相报何时歇。怨恨如连锁,宜解不宜结。
昼长人寂寂,蜜蜂入我室。飞上小明窗,欲向此中出。
窗上有玻璃,蜜蜂苦未识。奋翅向前冲,脑伤身陨越。
眼见窗外花,其中多香蜜。可怜钻营久,到处都碰壁。
愚哉小蜜蜂,此路不可通。汝欲游庭院,请走此门中。
蜜蜂不解语,管自向前冲。幸有春风来,引导出房笼。
群蚁运粮食,驿路多缭绕。行行重行行,历尽崎岖道。
渐近蚁穴边,有人来打扫。扫入畚箕内,携向桶中倒。
群蚁命如何,下文无人晓。
一猫生二子,相貌都很好。儿童放学归,大家争来抱。
母猫紧紧跟,口中咪咪叫。好似声声说:还我小宝宝。
笼中畜大鱼,浸在河岸边。河流深且广,活水来源源。
专待嘉宾至,烹鱼荐时鲜。此鱼似死囚,刑期尚未宣。
亲友来探牢,再见恐无缘。
蝙蝠栖古屋,蛰伏过三冬。春夏乘夜出,翩翩飞碧空。
不食人间粟,为人除害虫。人人应爱惜,此蝠与福同。
放学归来早,慈母相见欢。替儿挂书包,劝儿吃糕团。
忽见书包上,有蚁正盘旋。皇皇如丧家,急急如求援。
此蚁家何在?家在课桌边。偶然出门游,爬上书包缘。
被我带著走,道边几万千。我已安抵家,此蚁还家难。
蚁亦有慈母,正在望儿还。不见儿归来,望眼将欲穿。
念此心不安,糕团难下咽。连忙用纸匣,请蚁居其间。
持匣返学校,送蚁还家园。
花老无风落,阴浓过雨新。故园春色半成尘。正是绿肥红瘦最伤神。
百卉竞春阳,九十韶光。少年裘马自疏狂。记得小桥垂柳外,红雨沾裳。
溪水碧汤汤,越女吴艭。谁家女伴斗新妆。陌上花开归缓缓,风递衣香。
一湾碧水小窗前,景色似当年。旧种庭前桃李,春来齐斗芳妍。
如今犹忆,儿时旧学,风雨残编。往事莫须重间,年华一去悠然。
荻花洲,斜阳道。一片凄凉秋早。异乡风物故乡心,镇日频相萦绕。
桐落叶,杨枝袅。做弄闲愁闲恼。秋来春去怅浮生,如此年华易老。
他乡作客,每到春来愁如织。怕上层楼,柳暗花明处处愁。
伤心春色,独自垂帘长寂寂。多事黄莺,百啭高枝梦不成。
千里故乡,六年华屋,匆匆一别俱休。黄发垂髫,飘零常在中流。
渌江风物春来好,有垂杨时拂行舟。惹离愁,碧水青山,错认杭州。
而今虽报空前捷,只江南佳丽,已变荒丘。春到西湖,应闻鬼哭啾啾。
河山自有重光日,奈离魂欲返无由。恨悠悠,誓扫匈奴,雪此冤仇。
司马迁(前145年-不可考),字子长,夏阳(今陕西韩城南)人,一说龙门(今山西河津)人。西汉史学家、散文家。司马谈之子,任太史令,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,后任中书令。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,被后世尊称为史迁、太史公、历史之父。他以其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”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《史记》(原名《太史公书》)。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,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,到汉武帝元狩元年,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,是“二十五史”之首,被鲁迅誉为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”。
方干(809—888)字雄飞,号玄英,睦州青溪(今淳安)人。擅长律诗,清润小巧,且多警句。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,同情人民疾苦;有的抒发怀才不遇,求名未遂的感怀。文德元年(888年),方干客死会稽,归葬桐江。门人相与论德,谥曰“玄英先生”,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,编成《方干诗集》传世。《全唐诗》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。宋景佑年间,范仲淹守睦州,绘方干像于严陵祠配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