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底松根惯寂寥,肯随桃李媚儿曹。高名压尽离骚卷,不入离骚更自高。
一篷风雨偶归迟,见说君来扣我扉。童子困眠梅树下,不曾放得鹤双飞。
几年柴立荒塍下,春雨秋风总不知。一点阳和到桃李,红红白白便盈枝。
祠下灵根无别种,凡花谁敢斗荣枯。被君分种鹅溪上,从此人间有两株。
镜潭炯炯秋无底,著一纤云也是多。禅外当无些子事,如何犹有作诗魔。
荔枝乡里玲珑雪,来助长安一夏凉。情味于人最浓处,梦回犹觉鬓边香。
海雁叫将秋色去,山台钞寄好诗来。菊花过了梅花未,自有花从笔底开。
已奏春班名字了,不妨闲作几时游。家僮未要装诗担,见说三高索倡酬。
不堪冷照黄昏月,强倚春风作杏妆。虽得容颜暂时好,欠他肌骨旧来香。
倦骨畏寒如畏虎,可曾一步出柴扉。因迎令尹西郊外,折得梅花满把归。
折得桂花三数枝,云溪又寄几篇诗。诗香入在花香里,韵似龙涎火暖时。
綵丝愁绪杂春机,咿?声中日又西。织到花枝连理处,玉骢门外一娇嘶。
一别音容岁几更,纸灰飞尽泪犹倾。最怜春雨相将足,绵上有田谁共耕。
朝来一阵无情雨,敲得庭花半欲残。燕子不知人冷落,飞来帘底避春寒。
老来慵把种花锄,片紫纤红一任无。不忍今春孤负雨,自收檐水浸菖蒲。
李峤(644~713) ,唐代诗人。字巨山。赵州赞皇(今属河北)人。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。他前与王勃、杨炯相接,又和杜审言、崔融、苏味道并称“文章四友”。